21.04.2021 | 媒体

“与疫情前相比,中国市场对我们的工具需求更为强劲”

[Translate to 中国 (CN):]

Eva Jaisli已管理PB Swiss Tools超过25年。这家家族企业坐落在爱蒙塔尔瓦森(Wasen)的小村庄里,拥有180名员工,企业三分之二的产品出口销往约80个国家。

Eva Jaisli务实且充满活力,积极参与到维护瑞士经济地位的事务中。她担任瑞士贸易与投资署(Swiss Global Enterprise,支持中小企业立足海外的政府机构)副主席和瑞士机械和电气工程行业协会(Swissmem,机械行业的上层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瑞士工商企业联合会(economiesuisse,最重要的瑞士经济游说团体)的委员会成员。

尽管瑞士工业去年受到卫生危机的较大影响,但Eva Jaisli认为她的企业目前处于进一步提升欧洲和亚洲市场份额的有利位置。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对您的企业有怎样的影响?贵公司是否得到了州政府的支持?

Eva Jaisli2020年数月内由于市场下滑,我们享受到了“部分失业”政策支持。但目前来看,我们的经营非常顺利。我们所有的市场几乎都恢复了元气,在欧洲一些国家和中国,需求甚至比疫情前更为强劲。此外,瑞郎的小幅贬值也是相当重要的推动力。我们希望能尽快恢复旅行,这样就可以去拜访客户和参加贸易展会。

贵公司的大部分产品都会出口。您认为增长机会主要出现在哪些国家?

欧盟是我们主要的增长杠杆。尽管这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但我们仍有机会通过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来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对于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说,市场准入至关重要,因此我也在积极行动,争取达成瑞士与欧盟间的框架协议。而在如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国家,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扩展机会。

不同国家间的盈利状况是否存在较大差异?

是的,我们进入一个新市场时,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头几年会出现亏损。这个初始阶段对于在当地树立品牌、获得客户认可是必不可少的。后续才会出现盈利。

你们主要通过外部经销商渠道进行销售,未来是否有通过自己的子公司扩大产品销售的计划?

我们的产品目录上大致有3000个品类,但我们的典型客户所需工具或仪器会远高于这个数量。而专业经销商销售的产品数量达到8万至30万。因此,对于我们而言,继续通过他们分销我们的产品更有好处。

不过你们还是在中国设立了自己的子公司。

实际上,我们的中国公司是我们唯一的子公司。它的任务并非直接将产品销售给终端客户,而是在庞大的中国市场上进行信息的搜集。这家子公司还兼负我们与中国分销商关系的维护。

2006年,你们将公司名称从”PB Baumann”变更为”PB Swiss Tools”。原因是什么?

我们在更名前,曾向客户询问他们最看重我们公司的哪一方面。他们的回答是我们的瑞士品质,更重要的是瑞士制造。这就是我们希望更名的原因。所幸的是,商业注册批准了这个新名称。

为了确保产品品质,你们的生产环节主要在企业内部和瑞士本土进行。而像保时捷这样的企业却将制造可靠汽车这个环节中的80%进行了外包,尤其是外包到海外……

原则上,只要能够保持竞争力,尤其是成本方面的竞争力,我们就会在瑞士本土进行产品制造。但我们的生产并非完全在国内进行,也会外采一些元件,如嵌入式电子元器件。我们也有一些海外供应商,比如,我们正在与一家德国专业钢铁企业进行合作,并已联合开发出独家制造工艺。

你们是如何保护创新的?

一般来说,我们不会采取专利或商业秘密这类措施。无论如何,专利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并不是非常有效。我们更倾向于投资创新,比如通过与大学或高等专科学校的合作项目,而不是诉诸于专利。

我们的主要附加值体现在对多项制造流程的掌握上,这些流程复杂并且难以复制。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希望通过建立标准、成为原创而非效仿,以此保护创新。

从中期来看,您是否认为其他企业,比如一些亚洲企业,将有能力制造出品质与贵司相当的工具?

已经有一家日本公司几乎达到了我们的水平。我们与这家企业定期开展经验交流。

中国公司呢?

从根本来看,如果中国企业确有意愿达到我们的质量水平,并且进行相应投入,为什么不能呢?不过,从中国最新的五年规划来看,政府将重点放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生态等领域。无论如何,除了质量,我们的品牌和源自瑞士的美誉仍将是难以复制且备受客户青睐的优势。

您如何展望PB Swiss Tools的未来20年?

最重要的是公司继续制造出超出客户期待的产品。在专业类工具方面有几个可能的发展方向:电子螺丝刀以及配备了控制、机器人能力或传感器的螺丝刀。

2013年,我们进入了医疗设备领域,因为这个领域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与专业类工具是相同的,我们将继续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最后,我们计划提升校准服务,以及与工具选择或工具库翻新相关的咨询业务。

Share this article
Share Tweet Share Email
Visit
订阅杂志 Inside